淺談小兒腦癱 - 河恩惠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5/05/2021

河恩惠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及註冊中醫

 

淺談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Cerebral Palsy, CP)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指從母體受孕開始到新生兒時期,因為各種病因引起腦發育缺陷或非腦損傷所導致的綜合症,此病導致運動障礙和姿勢的異常,是目前導致小兒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調查數據報告顯示,在活產胎兒中,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約為1%至5%,也有研究顯示美國腦癱患兒數為75萬,患病率為2.5%,在中國0至6歲兒童的腦癱患率為1.8%至4%,並以每年4.6萬的速度遞增。

 

本病的致殘率非常高,主要特徵有肌張力增高、關節活動度減少、肢體運動減少,下肢尤其明顯,同時常伴有其他臨床表現,如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等併發症,嚴重影響患兒的發展及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DL),也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增加社會的負擔。因此,尋找經濟、安全、積極有效的療法,已成為目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難題及關注點。小兒腦癱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治療小兒腦癱的極為有效的方法和藥物,而較多的是以各種康復訓練為主。

 

與多個臟腑有關

中醫將小兒腦癱歸類於「五遲」、「五軟」、「五硬」等範疇。早在《諸病源候論》中,便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的記載;《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髮久不生,生則不黑。」《黃帝內經》言「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腦主神志,支配四肢運動,腦癱多為先天稟賦不足,精血虧虛、髓海空虛所致。《類經》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肝主藏血,臟腑功能失常,氣血精液生化輸布異常,使精氣不能上注於頭,也可導致腦癱。綜上所述,歷代醫家說法各異,有的認為其病因病機是肝腎虧虛、心脾兩虛,有人認為是胎稟不足、後天失養,總體來說腦癱病位在腦,與多個臟腑都有密切關係。

 

針灸是中國最傳統的醫療手段之一,它於治療腦癱方面的疾病中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和潛力,有確切的療效及副作用較低的特點,對於小兒腦癱的治療有着重要的意義。有研究表示,針刺對於腦癱的治療,愈早介入愈能較好地改善患兒的肢體功能,促進患兒的腦部發育。針灸以其對神經系統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在治療神經損傷性疾病方面被廣泛認可和採納。有科研結果表示,針灸治療是可以增加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陽性表達,可以提高癱鼠模型的海馬神經元密度,從而促進腦癱鼠模型的神經功能恢復。又有文獻表示,針灸可促進機體腦細胞代謝,便於神經元網絡系統重建,改善患兒血液迴圈和運動功能。

 

內外諸多文獻研究發現,針灸對提高患者肌力、改善肌張力、協調運動功能、促進智力發育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其中尤以頭針為佳。頭針將現代醫學的解剖學和其對應的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為依據,運用臟腑經絡理論,反射性增加皮質區血流供應,改善周圍血液循環,修復受損腦細胞,對於治療小兒腦癱,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此外,在給予腦癱患兒針灸治療的同時,再結合推拿、中醫中藥,以及現代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能使患兒獲得更全面的臨床效果。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