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_smoke2.png

中国医药文化丛书

中医既然是我国的文化传统,要学中医就须明白中医理论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文化的哲学伦理观念,以及在歷史上这些观念如何逐步演发,最后成为今天我们思想行为中的文化内涵。为了深入瞭解中医的文化观,我校编写了一套《中国医药文化丛书》,现已出版六册,包括《中医文选》《中药学发凡》《中医脏腑概说》《成方新编》《本草研究入门》及《饮膳正要新编》。

中医文选

江润祥、关培生、邓仕樑 主编 何志华编辑

简介

中医的典藉繁多,但是它们理解和论据常是亘古如一。所以学中医就要从古今相传保存下来的医经、本草,找寻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然后才明瞭中医学说的嬗递与承传。为此,学中医就不得不学好古典的中文。

中医、中药是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混然一体。中华文化既然藉中国语文为传薪的火把,要学好中医,不独要理智地尝试解释中华文化的特徵和它的歷史背景、人文观念,也要有相当水准的语文能力,才能在这一方面治学行医。

这本书的编者按照歷史上时代的先后,从歷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以及笔记小说中,选录有关医药的篇章,侧重注释它们的医药内容,并且扼要地介绍作者年代和当时社会背景。

publication-002-01

中医药学发凡

江润祥、关培生、梁颂名 着

简介

药以治病,本无分中西。中医临症施药,医者精神集中,锐意观察,意之所致,心中有症无病,辨之以八纲,然后组方遣药。

中药大部份分为自然产品,不外矿石、植、动或器用物。语云用药如用兵,兵贵精不贵多,故良医遣药,亦以简赅为贵。其驱使五味入五脏,归经传变,犹王道之教化,以燮理为宜,是则药固可救死扶伤,犹师内圣外王之意而无间。

本书从文、理、史、哲各方面不同角度,阐述中药之实质源起以及性味、功效。其微旨为初学广开视野。医门多疾,病者之来但求能解悬脱苦,鲜有问及药性及用药者,其实吾人苟能于药学知其一二,四时调理,小病化无,皆养生存真之道。

publication-002-02

中医脏腑概说

梁颂名、荣向路、江润祥 着

简介

古代儒家之经典,以孝道为事亲之切务,故中医对身体结构之一般理解,不以刳破腹背,抽割积聚为事,而特重身体内部五脏六腑之诊断。 就中医言之,脏乃人体实质之器官。五脏为心、肝、脾、肺、肾。腑则指人体中带有空腔之器官。

六腑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及三焦。脏腑学说之高深奥妙,即在于脏与腑此两部门之活动之连繫(如肾与膀胱),而脏腑盛衰,更可见于其呈露在身体外面之表现。 本书共有六章,分别探讨今人及古人对脏腑之观念、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辨证与五脏用药,以及脏腑用方。对于「三焦」的理解,本书作者提出科学而崭新的看法。

至于脏腑学说如何与现代医学作进一步之沟通,更有待当世中西医学人之真诚切磋,热心探求与交流经验,本书正是朝此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publication-002-03

成方新编

梁颂名、梁思潜 着 江涧祥 主编

简介

中医用药,除民间所谓偏方外,鲜有单味。盖合药成对,更见功能,如猪苓泽泻之相得益彰是也。进而组方配伍,君臣佐使,要在互补短长,相辅为用。此乃中医方剂学之精粹,为他国传统医学所阙如者也。故中医文献,即以医经、本草及经方为其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有中药即有方。方者,木板。古时医生以其药名书木板上,故名。习中医者不可不知方也。

成方是指歷代疗效确切、剂型固定的一类方剂。本书选择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常用的成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从理法方药角度进行方义分析,并在临床应用上尽量反映近代新成果,故名《成方新编》。

publication-002-04

本草研究入门

关培生、江润祥着

简介

《本草》为我国传统医学中专门记述药物名实、性味、药理及产地等之古籍。《本草》歷世相传,远託神农。《本草》之学,自齐梁时陶弘景集註本后,代有专书,凡三百余家,成书二千余卷,为医学典籍中之重要组成部份。。

本书主要为介绍歷代《本草》成书之时代背景,每一朝代主要《本草》之内容,及其承传与嬗递之沿革,俾读者明瞭《本草》之内涵,并从药性产地气味各方面的研究之中,探求中医治病之理,循序以进,触类旁通。此外,透过考察《本草》,以鉴别药材之真伪,药物之配伍、炮制及储存,使读者能对药物之使用,得心应手。书后更附有各类有关《本草》之参考书目,方便读者作更高层次之研究。

本书之对象,主要为有志研究中药之读者、就读中医课程之学生及医学专业人士。

publication-002-05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