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症 中医如何治理? - 林志秀教授

Facebook

文章来源:明报专栏 - 现代中医 17/12/2018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注册中医师

肠易激综合症 中医如何治理?

日常生活中,有时遇到一些人在紧张时刻常常肚子痛,非要如厕大便不可,这些人士可能患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和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便秘)等,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但无器质性病变,不过患者肠道细菌和生化代谢指标可能有异常。根据患者主要征状差异,IBS大致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当中以腹泻型最常见。在香港,华人发病率约6.6%。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本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改善临床征状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尚未明确 靠药物纾缓征状

IBS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病人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目前较公认IBS发生机制,包括内脏高敏感性、肠动力异常、粪便传输异常及精神压力因素等。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运动改变、神经与内分泌因素、感染、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加重征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现象。治疗方面,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药物治疗多以纾缓征状为主,效果未如人意。

用痛泻要方 疏肝健脾

中医方面,本病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中的腹痛、泄泻与便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病机为肝郁脾虚,由于思虑过度或其他原因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如肝气郁结就会犯脾土。脾主升,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肝气犯脾,会致脾土运化功能失常,脾气不升反下陷,水湿下注肠道则见大便泄泻。临床观察显示,本病征状如大便不正常,便质稀烂,往往因为情绪紧张而导致病情加重,印证了肝气郁结在本病发病的重要性。若迁延日久,则变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肝郁之证贯穿于本病始终,而久泻多耗伤津液,肠道变得干枯,故又可出现便秘,或因便秘过用泻药又复现腹泻,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肝气郁结、脾气虚弱为主要发病机理,故中医治疗多以疏肝健脾,理气止泻为主。临床上常选用痛泻要方(组成:白朮、白芍、陈皮、防风等)加减进行治疗,大多取得良好疗效。

招募合适患者参加研究

近年中文大学及浸会大学对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中文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和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正启动「仁朮肠乐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验证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效用和安全性,现正招募合适的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参加,项目进行期间研究药物费用全免。

登记及查询:3505 3476

网上报名:www.digestivehealth.org.hk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