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01/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专业顾问
认识中医误区 中药与中医
01/09/2015
中医源自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认识普遍匮乏。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与 了解,或道听途说所得知的一鳞半爪,导致对中医的各种片面认识,甚至有认识上的误区就显得 不足为奇了。
本专题将就一些目前对中医存有较大认识误区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这次要谈的问题是,中药与中医的关系。
说起中药,大家会想到在中药铺中购买的各种药材。确实,在中药铺中的各种药材都可作为中医治病所需之药。这些药材可以被中医师用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也可以用来制作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汤水,或者中药凉茶之类。既可治病,又可作日常所用,所以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但是,切莫以为只要是中药铺提供的,就都是中药。
毒药治病
中医治病所用之药,自古称之为「毒药治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曾言:「病有久新,方 有大小,有毒无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在运用药物 治病时,要考虑具体的病情而选择具有适当药性的药物。否则,运用不当,就有可能使治病之药 成为对人有害之「毒」。中药所谓「毒」,是指其药性,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属性及升降浮沉特 性等,中医治病,就是根据药性来运用中药的。因此,如何确保在运用中药治病的同时又不使之 成为可能伤人之毒药,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认识中药之药性。而中药药性理论则是建基于中医对 生命的基本认识。一个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天地、阴阳、五行等基础上 形成了对生命的基本认识。
简而言之,根据中医自身理论,按照四气五味等药性特点而发挥其临床治疗作用的药物,才被称 为「中药」。虽然中药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但如果未能根据中医自身理论及药性特点,即使运 用这些植物来进行治病或养生,亦不能称之为中药。由于在这一关键点上缺乏应有的知识,所以对「中药」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譬如,在日常生活中,饮用凉茶,或煲中药汤水保健等,如果 不能分辨所用药材之药性,则有可能反受其害。在临床治疗时,如果不根据中药药性运用,则有 可能导致医疗意外或事故,目前所发生的与中药相关的医疗事件大多属于此类。而从这些原本为 中医所用的有效药物中确定并提取所谓有效成分的研究,只能说是用现代科技对药用植物的研 究,而不能认为是对「中药」的研究,因为其研究成果并不能还原到中医临床治病上来,这实在是目前所广泛进行的所谓「中药」研究的最大误区,值得相关决策及专业人员作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