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两要素 - 吴梓新博士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3/01/2017
吴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注册中医师
学中医两要素
13/01/2017
从事中医教育有年,经常遇到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相询:「中医学博大精深,我们是否能学好中医呢?如何才能成 为好中医呢?」
事实上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历代习医而有大成者, 大都是思辨清晰、博学多闻、学验俱丰之辈,他们都潜心精研 医理,反复求证,非一般轻浮鲁莽,浅尝辄止可及。因此, 若有志学习中医者,还须注意一些方面。
勤求古训 精研医理 中医学并不是简单的经验医学,而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和生命观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的 医学系统。其特别之处是,认为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直接相关,而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必须全盘考虑天地人随着时间而产生的所有变量。古人自小饱读四书五经,加上文化环境的熏陶,对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已有深刻认识 ,再接触医理,自然较易理解和贯通,故有「秀才学医,如笼里抓鸡」的说法。
然而在香港现今的教育中,已甚少接触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等内容,故习医者初接触中医,难免会感到吃力 ,或感「如堕雾中」,难以理解。这事实上是由于不熟悉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所致。因此,现在习医者需要 学习一些与中国哲学文化相关的经典古籍,例如《道德经》、《论语》,甚至对《易经》也最好有一些认识。在大 学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也常与同学分享传统哲学和宇宙观的问题,鼓励同学提问及讨论,为的 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哲学文化基础,以便日后研读与中医直接相关的典籍,理解深奥精妙的医理。
虚心求教 博采众长
如上文所述,中医学是以整体的方法研究人的健康相关问题的,其变化极为复杂。有说「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 」,如何运用医理的原则,应对万变的病情是一大难题,不是闭门苦读、潜思冥想可以成就的。故业医有成者,很 多都经过一段跟师学习的阶段,从老师身上,除了可学到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经验,也能亲身体会到医者的风范 和德行操守。就如清代叶天士先生,他天性聪慧,祖、父两代俱业医,自小已阅遍中医经典医籍,但仍虚心求学 ,闻得某医者有才学者,便以师事之,10年间先后从师17人,最终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医。古人拜师学医不容易 ,在这点现代学医或许有些优势。因为信息的便利,我们能阅读古今不同医家的著作,网络上也较易与不同专长的 业医者交流,在大学更汇聚了不同学术思想的老师,要向老师请教,与古时相比可方便多了。不过还须提醒,跟师 学习必须具备良好的医理基础,曾见一些习医者,没对医理有足够的认识,以为中医是简单的经验,在老师身上学 些治病方药便可行医,最终不仅一无所成,还误人误己。
每人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需要,以上仅从教学经验中归纳出2个学习中医较需要留意的方面。然而最重要的,笔者认 为还是学习中医的热诚和兴趣,有此二者作为动力,加上正确的努力方向,很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