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歷數據 探索中醫藥傳承 - 官可祈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0/09/2019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及註冊中醫

從病歷數據 探索中醫藥傳承

隨着現代科技的日益發展,中西醫醫療的病歷亦由從前的手寫模式轉型到電子病歷,以數據形成儲存病人的資料。香港自2003年開始成立第一間「三方協作中醫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或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運作,至今全港已有18間三方合作中醫中心開放為市民提供中醫醫療服務。各中醫中心的臨床資訊管理,都使用一套由醫管局開發的中醫醫療資訊系統(CMIS),支援病人的行政、臨床(診症摘要、處方)及藥房管理資料等。

走向知識轉化可行性

中醫藥界一直重視傳承各醫家的中醫藥經驗,治療上講求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因此,中醫能夠在不同地域的氣候生活模式變化下,發展出不同的學術流派,百家爭鳴。香港位於嶺南地區,在中醫臨床治療上亦有特定的考量。

目前部分在香港研究中醫項目主要分析中醫藥臨床研究的結果是否比主流醫學有「顯著」的療效,卻少有研究有關當代醫家在中醫藥治療上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思維認知方面的規律,未能滿足提升中醫在臨床實踐辨證論治思維方面之水平。

CMIS是現時全港最大的中醫電子病歷紀錄平台,收載了不少實際中醫藥診治資料,病歷紀錄相對統一。透過CMIS進行中醫研究,以回顧性、描述性或前瞻性方式收集、統計電子病歷內不同流派的醫家在香港治療常見疾病的用藥規律,包括藥味、藥物中四氣五味、歸經的頻次、藥量運用等;然後結合中醫藥理論分析藥物的配伍特點、用藥特色,提煉及闡釋各醫家的學術思想,相信有助挖掘、傳承及比較各醫家在香港治療常見疾病的中醫用藥經驗及診治思路。

中醫藥的電子病歷數據挖掘研究需要耗用大量的研究經費、人力及時間,研究人員除了要同時具備中醫藥學的專科知識及臨床技能外,亦要配合應用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例如資訊科技、統計學等,才能有效歸納及梳理出有意義的規律。

遺憾的是現時醫管局的西醫醫療資訊系統(CMS)及CMIS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兩者並不互通,統計資料結果未能更有效反映中醫藥的療效,在現時香港的學術研究主流下難以得到認同,可謂「吃力不討好」,往往令研究人員卻步。

適逢今年5月世界衞生大會首次批准納入中醫學相關內容於世界衞生組織(WHO)最新第11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問題健康分類》(ICD-11)。如CMIS引入ICD-11中醫部分,並與西醫CMS互通,或可嘗試從臨床實踐中歸納結果,在傳承學術思想之餘,亦可為將來研究開發中醫藥治療香港常見疾病的新方藥組合、療效、中西藥共用安全性等方面踏出關鍵的第一步,提供一些依據。當然,中醫研究並不局限於數據挖掘,本文謹拋磚引玉,藉此提高香港學術研究團隊及有關機構對中醫傳承方面的關注,能夠發揮中醫電子病歷數據的作用,同時期望日後香港的中醫學術研究可趨向更多元化。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