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應對流行性感冒 - 陳詩雅醫師 (英)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1/08/2017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中醫如何應對流行性感冒

11/08/2017

每年1至3月及7至8月是香港的流感高峰期,今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提前於5月出現,並錄得較多嚴重感染個案,導致多間公立醫院的病床佔用率超過100%,病人輪候診症時間長達8小時,醫護人員及病人都苦不堪言。要紓緩如此困境,除了增加公立醫院資源及呼籲市民求診私家診所之外,應用中醫藥治療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解決辦法。

三大證型

中醫藥對治療流行性疾病有着數千年的豐富經驗及確實的療效,流行性感冒屬於中醫「時行感冒」的範疇,早於隋代《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已有論述:「因歲氣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時行感冒的大流行,與天氣的變化異常密切,今年香港夏季雨量比以往平均值高50%,過於潮濕的氣候環境,加上生活起居不慎、平素體虛、勞累過度等因素,人體的衞外功能失常,易受時邪疫毒侵襲而發病。

時行感冒往往多人同時發病,常見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至40℃、全身痠痛、疲乏無力、流涕、咳嗽、咽痛等,病情較普通感冒重,病程較長,嚴重者可發生傳變。時行感冒屬外感病,治療以解表達邪為原則,根據病人的證候特點辨證用藥,主要證型有:

1.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微惡寒、頭痛、鼻塞流濁涕、咽痛、咳嗽痰黃、口乾、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療以辛涼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銀翹散。

2.風寒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明顯惡寒、頭痛、全身痠痛、鼻塞流清涕、咽癢、咳嗽痰白、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療以辛溫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荊防敗毒散。

3.暑濕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療以清暑祛濕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新加香薷飲。

今年夏季潮濕多雨,近日患外感的病人多兼有濕證的表現,除了發熱、流涕、咳嗽外,還有頭身重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胃脹及腹痛泄瀉等濕證症狀。中醫藥對這種挾濕型感冒的療效顯著確切。

時行感冒病情發展迅速,體質虛弱的兒童、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必須及時治療,密切觀察,以防病情轉變。歷代醫家已明確指出若病邪不能及時去除,可出現邪毒壅肺或邪陷心包的變證,病者可見高熱不退、呼吸困難或神昏,嚴重者甚至死亡。

注意作息

預防流感,必須從個人生活習慣做起。注意作息時間,勞逸適度,調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流感流行期間,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亦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以食療預防。

中醫能根據時令氣候、病人的體質情況,制訂個體化的治療,在治療外感疾病上發揮莫大優勢,在這次流感疫情中應該擔當重要角色。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為應對季節性流行性感冒已推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對高風險的病人測量體溫、隔離發熱病人及設置發熱門診,並加強診所消毒。醫師亦會將懷疑個案上報衞生防護中心的「中醫師傳染病定點監測計劃」,共同對抗流感。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