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中醫教研中心 長遠發展(下) - 鍾志豪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2/2019

鍾志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註冊中醫師及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召集人(教育)

三方中醫教研中心 長遠發展(下)

成立三方協作中醫教研中心旨在利用門診網絡平台,提升本地中醫在服務、教育和臨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為配合成立三方協作中醫教研中心旨在利用門診網絡平台,提升本地中醫在服務、教育和臨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為配合特首提出的中醫發展計劃,香港政府需周詳地檢視和回顧中心的定位。筆者上一篇文章已就醫療方面提出建議(刊於2019年1月18日),今次將探討科研及教育兩方面。

首選非藥物療法

筆者很高興得知特首建議設立中醫應用研究專項基金。如果政府希望中醫分擔醫療系統的負擔,研究目標應在於如何把現有的臨床證據轉化為實際服務,直接惠及市民大眾。政府亦可參考外國的成功經驗,令這些公帑可以真正貢獻於本地中醫臨床服務的發展。

最近,筆者有幸認識Academic Consortium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Health(包括哈佛耶魯等70多間北美著名醫學院的結合醫學學術大聯盟)的主席Prof. Robert Saper。他們早前進行了一個大型的系統評價,綜合所有非藥物療法對於下背痛的臨床和成本效益的證據。結果發現不論是急性、亞急性,還是慢性的下背痛,非藥物療法(包括針灸和手法治療等等)應當是一線治療。其團隊的工作對推動中醫的實際臨床應用極為重要:在最新的北美臨床指引中,治療下背痛的首選建議方法是非藥物療法。

這些研究結果亦可用於游說保險公司,希望將來美國的醫療保險可以支付這些療法。

這種研究的成本不高,假若有研究基金支援,同類型研究亦可在其他疾病進行,以制訂中醫服務或中西醫雙向轉介機制。初試行的中醫教研中心可進一步實踐研究的具體機制,方案完善後便可拓展到其他教研中心和中醫診所,進一步加強中醫的服務規模。

香港的本科中醫教育現為六加三模式:包括6年於大學學習,通過執業考試後,大部分畢業生均會在中醫教研中心工作3年。因應中醫日後在香港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中醫教研中心在畢業後教育方面必須有着更重要的角色。

培養本地生力軍

去年國務院總結了中醫教育多年來發展的成敗得失,並發表了《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文件,其內容明確指出中醫畢業後教育必須規範化,保障中醫畢業生培訓期間的待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

隨着內地的經濟發展和醫療需求增加,日後願意來港的內地中醫專家可能會下降。中醫教研中心現時雖有資助醫師往內地進修,但由於兩地醫療法規不同,內地使用的中西醫結合或西醫為主的治療模式,在香港不一定適用。香港必須馬上建立適合本地前線中醫人才管理方法,培養本地中醫發展的中堅力量。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