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是否科學 - 姜元安教授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是否科學

15/09/2015

在科學至上的學術界,中醫被戴上「不科學」的帽子。按理說,不科學的中醫應被淘汰出局,但是,中醫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愈來愈備受關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發展歷史的古老中醫,在臨床治療上依然具有相當的活力。於是,在講求科學的時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悖論: 中醫的療法,包括中藥及針灸等,其臨床療效是確切的,但中醫之理論是不科學的,或者說是缺 乏科學依據的。這一悖論之背後,其實存在兩個嚴重的誤區。其一,對「科學」本質認識的片面 性;其二,對中醫學術缺乏透徹的認識。

中文「科學」一詞,源於英文「Science」,最早是由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科技時將中文「科」與「學」合併而成,意指「分科之學」。在儒家經典《大學》中將追求知識的過程稱為 「格物致知」,所以在近代中國所發行的第一種科學期刊就以《格致彙編》為名。

形而上

任何對知識的追求及其所得之結果,一定與所用之研究方法有關。《易經.繫辭上》所言「形而 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早就指出了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的兩類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 今日而言,前者為綜合性方法,後者為還原性方法。由於現代科學主要奠基於以還原性研究方法 為主的近代西方科學體系上,而且對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知不覺 間,人們忽略,甚至忘卻了與之相對的綜合性研究方法,以至於漸漸形成了片面的科學觀,甚至 盲目的「科學至上」主義。在以西方醫學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如果以此為醫學科學之唯一準則 來看待中醫學術,則自然會將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以「形而上」之綜合性研究方法為主所形 成的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視作「不科學」。

如果承認中醫所用之具體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那麼就必須要承認中醫學術之科學性。二千多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着中醫學術體系已經形成。其後以「形而上」之綜 合性研究方法為主導所建立起來的有關天、地、人一體的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營衞、 氣血等生命理論,為中醫認識疾病之發生、發展、變化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進而為臨床治 療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果不能透徹地認識中醫學術的科學性,而簡單地以西方科學, 尤其是西方醫學來衡量、評判、驗證中醫的科學性,其結果不僅不能揭示中醫理論之科學原理, 反而不利於中醫按其自身學術特點得到應有的發展。對於中醫「不科學」之認識誤區,值得深思。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