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對海鮮的認識 - 莫迪麟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0/12/2021

莫迪麟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本草綱目》對海鮮的認識

 

香港是個漁港,出產不少新鮮海鮮,遊客都慕名而來,例如長洲、南丫島、流浮山、西貢等地,大大小小的海鮮食肆林立着。海鮮作為食材有悠久歷史,古人是如何看待海產的功用呢?不妨看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如何記載海產。

 

早在《素問.異法方宜論》有載,近海之地域,地勢是「魚鹽之地,海濱傍水」,老百姓都「食魚而嗜鹹」,這裏的魚不單是魚類,還包括了其他海產。同篇又記載「魚者使人熱中」,究竟海產是不是溫性,食則使人內熱?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海產達30種,當中16種海產屬性平,3種性溫,2種性寒,其餘9種不載寒熱之性。總括來說,大部分海鮮本性平,但若果烹調時加入較多辛熱鹹味之輔料,例如辣椒、蒜、椒鹽等,就有機會使整碟餸菜變成辛溫之性。

 

不少現代人喜食之海鮮,早在《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就如香港人喜愛的鰻魚,《本草綱目》稱之為鰻鱺魚,李時珍記載:「鰻鱺,其狀如蛇,背有肉鬣連尾,無鱗有舌,腹白,大者長數尺,脂膏最多。」時珍甚至把鰻魚分成鰻鱺魚及海鰻鱺,但兩者性味相若,功效上引用蘇頌的說法是「能補虛損,及久病勞瘵」,時珍認為鰻魚兼有祛風之用,但外感後期,則不建議食用。

 

而俗稱雞泡魚的河豚,《本草綱目》已有記載,形象具體,「腹脹如氣球浮起」,時珍認為河豚性溫味甘,有「補虛,去濕氣,理腰腳」的作用,但同時記載有大毒,時珍考證時發現有人食河豚而中毒亡,但又發現有些地方戶戶皆食。事實上,只要切割時避開有毒的部位,食用河豚是安全的,日本就有河豚處理師,曾對切割河豚有充分的培訓,使食客安全享用河豚。

 

除魚類外,《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烏賊魚,現在多稱為墨魚,時珍認為味酸性平,並引述文獻指出墨魚有「益氣強志」,甚至有「通月經」之用。時珍記載比墨魚更大的軟體動物,叫章魚,多生長於南方,還記載了廣東人以薑醋烹調,如「粵人多采鮮者,薑、醋食之」,雖然章魚有「養血益氣」之用,但較為寒涼,不應進食過多。

 

《本草綱目》亦有記載蝦,不過當時寫法為鰕,時珍留意到蝦煮熟時會變色,如「入湯則紅色如霞也」,而且蝦種類繁多,有青鰕、白鰕、天鰕等,連海味店常見的鰕米,也有記載。蝦味甘性溫,雖有補益之用,但多令人動風,對於疥瘡之病人,不同書籍也有記載此類病人勿多食蝦。

 

最後就是鱠,鱠的意思是生魚,日本稱之為魚生或刺身。原來新鮮魚即劏而食,古時叫做鱠,如「劊切而成,故謂之鱠。凡諸魚之鮮活者,味食之」。生魚性「溫補」,有「去冷氣濕痺」。這裏有個有趣的地方,平時我們認為魚生是寒涼之食,但《本草綱目》認為是「溫補」,豈不是有矛盾?這是因為李時珍認為生魚本屬魚類,大多魚類屬性平或性溫,因此可歸類為性溫,但是始終是生食,時珍也認為「肉未停冷」,容易生百病,而且食生魚後,經常會出現大便伴有蟲卵。亦有醫家認為生魚不可在夜晚食用,或食生魚時不可同時飲冷水。這都證明生魚雖然本性溫,但始終未經煮食,容易滋生蟲卵,或者難以運化,若身體健壯,食之則為補益,但身體虛弱則少食為妙。

 

由以上可見,海鮮食材雖然多有溫補之效,但亦要留意烹調方法,而且不應過量食用。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